Responsive image
 首页   研究动态   大家访谈   学者风采   古典今译   论著选刊   学术沙龙   古典学评论   缙云书评   研究资源   联系我们
祝宏俊:希波战争中波斯胜败的反思
(发布日期: 2016-05-10 10:07:51  阅读:次)    
 


希波战争中波斯胜败的反思

祝宏俊

 

摘 要希波战争是世界古代史上的著名战争。根据古典作家的记述,希波战争主要发生在公元前 480-479 年,波斯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报复雅典和厄立特里亚,其次才是侵占希腊土地。公元前 480 年,波斯占领了厄立特里亚和雅典,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报复目标,萨拉米海战之后波斯为了过冬有序撤退。因此,至少在公元前 480 年,波斯在希腊半岛并没有遭受失败。但希波战争之后,雅典与斯巴达之间开始争夺希腊霸主的斗争,发动了大规模的宣传攻势,不断美化自己在希波战争初期的表现。就这样,当年的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

关键词:希腊  波斯  希波战争  胜负标准

 

希波战争是世界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传统观点认为,希波战争发生在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49年之间,以公元前47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段,战争的性质是波斯入侵希腊、希腊反抗侵略,战争的结果是希腊取得胜利。国内学术一般对这个叙事框架基本没有疑义,所不同者就是前后两个阶段的性质有分歧[1]。最近,黄洋、晏绍祥在《希腊史研究入门》一书中提出新观点,他们将希波战争的时间界定为公元前492年至479年,并指出:“在东西方对立的细微框架下,希波战争的意义被大大放大了。实际上这场战争很难说得上是整个希腊民族为了维护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战争,更说不上是希腊民族保卫西方文明免受东方专制主义统治的战争。”[2]笔者赞同他们的观点。希波战争前后两个阶段战争的主要参与方、战争的地域、战争的性质都有明显的差异,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希波战争在古代希腊就被认为美化了,不仅对公元前492-479年之间的希波战争的历史意义要重新评价,其他的一些基本方面也都需要重新评价。本文将就希波战争波斯失败与否加以反思。

一、波斯发动战争的目的

战中目的的实现与否是判断战争参与者胜败的关键。波斯是希波战争的发起方,因此,波斯的战争目的事关这场战争的性质,其目的实现与否则是衡量波斯在这场战争中胜败的标准。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多次提到波斯的作战目的,主要相关内容如下:

1. 米利都起义之后,波斯国王大流士得知雅典和厄立特里亚支持和参加起义,据说他把一只弓箭射向天空,并立下誓言“宙斯啊,请允许我向雅典复仇吧!”此后,他命令一位仆人,在一日三餐进餐之时总是提醒他:“主人,不要忘记雅典啊!”[3]

2. 大流士的妻子阿托莎受到萨摩斯流亡者德摩凯德斯的蛊惑,劝说大流士征服新的领土,她说:“主公,你是一个强大的统治者,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你坐在这里碌碌无为,既不去为波斯人征服新的领土,又不去扩张你的权力?如果你要向他们证明:他们的国王乃是一个正正堂堂的男子汉的话,那末像你这样年轻而有如此财富的人理所当然应该让他们看看你所取得的伟大功业。这样做你还可以获得两个特别的收益,一是波斯人知道他们的国王是真正的男子汉,二是他们也没有闲暇来密谋反对你。现在你正当年轻,成就伟业恰逢其时…… ”大流士回答说:“夫人,你的话正符我意。我决心从这里架一座桥,率领一支军队,远征西徐亚人。不久,我们就会完成这一事业。”阿托莎又说:“……你还是先去攻打希腊罢。我听人提过拉科尼亚、阿尔哥斯、阿提卡和科林斯的妇女,我很想要这些妇女来作我的侍女。……”[4]

3.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的军队越过赫勒斯滂海峡,穿过欧罗巴开始进攻雅典和厄立特里亚。希罗多德评论说:波斯人对这些城邦的报复不过是他们此次远征的借口而已,他们的真实意图是尽可能多地征服希腊的城邦。[5]

4. 在另一处,希罗多德又说:波斯军队在出发时所领受的命令是:征服雅典和厄立特里亚,把所俘获的奴隶带到国王的面前。[6]这里的“征服雅典和厄立特里亚”既可能指永久占领雅典和厄立特里亚,也可能是是短时间占领厄立特里亚,已达到报复、惩罚雅典和厄立特里亚的目的。笔者认为更可能是指后者。

5. 公元前485年,薛西斯即位,当时埃及刚刚发生起义,薛西斯决心先征服埃及,再进攻希腊。当时,波斯国内力主进攻希腊的主要有重臣马尔多尼乌斯和国王薛西斯。马尔多尼乌斯在薛西斯远征埃及之前对他说:“主公,雅典人对波斯人做了这样多的坏事,他们却不因此而受到惩罚,那是不妥当的。我的主张是,现在你就做你正在着手做的事,而当你把横傲不逊的埃及征服以后,你再率领着你的军队去进攻雅典,以便使你能够在众人中间赢得令名,同时其他的人也不再敢侵犯你的领土”。

6. 希罗多德又说到马尔多尼乌斯的另一重要理由:欧洲是一块非常美丽的地方,盛产各种水果,如此高贵的领土在全人类中只配国王享有。[7]

7. 在征服埃及之后,马尔多尼乌斯又对国王薛西斯说:“主公,你在过去和未来的一切波斯人当中都是最杰出的人物;因为对于其他一切事情,你都是说得既精彩又真实的,此外,你还不能容许住在欧罗巴的伊奥尼亚人来嘲笑我们,因为他们这样做是非分的。我们先前征服和奴役了撒卡依人、印度人、埃塞俄比亚人、亚述人以及其他许多伟大民族,并不是因为这些民族对我们作了坏事,而只是因为我们想扩大自己的威势;可是现在希腊人无端先对我们犯下了罪行,而我们却不向他们报复,那诚然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8]

8. 据希罗多德记述,马尔多尼乌斯主张进攻希腊还有一个自私的目的,那就是“他自己想担任希腊的太守”。而他最终终于达到了目的,说服了薛西斯。[9]

9. 薛西斯在出征前对波斯臣僚的讲话透露了他的战争目的,他说:“波斯人!并不是从我开始第一个采用和在你们中间制定新法律,我不过是把它从父祖那里继承下来并加以恪守罢了。我从我们的前辈那里听说,自从居鲁士废黜阿司提阿该斯,我们打败米底夺回领土之后,我们就从来没有过过安定的日子。但这是上天的意旨。而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为我们赢得了各种好处。现在,我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居鲁士和刚比西斯和父王大流士征服从而纳入我们王国的那些民族;这一切你们知道得非常清楚。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自从我登上王位以来,我就在想我怎样才能在荣誉方面不致落后先人太多,怎样才能为波斯人赢得不比他们逊色的威力;我在深思熟虑之后觉得,我们不仅可以赢得声名,而且可以得到一块土地,这块土地在质和量方面都不亚于我们现有的土地,而且它比我们现有的土地还要肥沃;不仅如此,我们还实现了报复和惩罚的目的。为此,我现在召集你们来,告诉你们我的意图。我的意图是在赫勒斯滂海峡架一座桥,率领我的军队通过欧罗巴到希腊去,这样,我就可以惩罚曾对波斯人和我的父王犯下了罪行的雅典人。你们已经看到,父王大流士已经计划讨伐这些人。但是他死了,命运注定他无法亲自完成这一事业。我却要为他本人和全体波斯人的利益,不把雅典攻克和烧毁决不罢休,以惩罚雅典人对父王和对我本人无端犯下的罪行。首先,他们和我们的奴隶米利都人阿里司塔哥拉斯来到撒迪斯,焚烧了那里的圣林和神殿;其次,当我们的达提斯和阿尔塔普列涅斯率领的军队登上他们的海岸时,他们是怎样地对待我们,我想这是你们大家全都清楚的。出于这些原因,我决心派遣一支军队征讨他们。……”[10]

10. 但是,萨拉米海战前夕,哈利卡纳苏斯的女王阿尔特米西娅对薛西斯说:“你为什么要不惜代价在海上作战而置自己于毁灭的危险境地?你不是已经实现这次出征的目的——控制了雅典和其他希腊人吗?……如果你不急于在海上作战,而将你的战船停留在这里或靠近陆地的地方,或者你直接向伯罗奔尼撒进军,那么你会轻易地实现你此次出征的目的。因为,他们无法与你长期对抗,他们将四处逃散,逃回各自的城邦。”[11]阿尔特米西娅这里所说的征服目的——“控制雅典和其他希腊人”并不是占领雅典和希腊人的领土,而是报复教训雅典、希腊人,因为,她所说的最终结果是希腊人“逃回各自的城邦”,放弃抵抗。尽管薛西斯没有采纳阿尔特米西娅的建议,但他对这个意见大为高兴,而且对她也更加尊重了。[12]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阿尔特米西娅说中了他的心意。

11. 公元前482年。波斯大军压境,雅典等主张抵抗的城邦筹建反波斯同盟。希腊使节在叙拉古对格隆说:“事实上,在表面上,他(指薛西斯——笔者注)说只是攻打雅典,但实际上他是想把全体希腊人都纳入他的臣民之中。因此,我恳求你们去援助那些捍卫希腊自由的人们,请求你本人去帮助她获得自由。[13]

12. 萨拉米海战之后,薛西斯决定回国,阿尔特米西娅对薛西斯说:你这次回国是在达到了出征目的之后才撤退的,因为你已经把雅典城付之一炬了。[14]

13. 普拉提亚战役之后,波斯军队撤退到帖撒利亚。驻希腊统帅玛尔多纽斯派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给雅典送信,要求与雅典结盟。这时,在场的斯巴达的使者紧接着就说:“从我们的这一方面来说,拉凯戴孟人把我们派来请求你们不要在希腊引起任何的变革,也不要接受异邦人方面提出的建议。对任何一个希腊人来说,这都是一件不正当和不体面的事情,特别对于你们更是这样,理由有许多:引起这次战争的是你们,根本不是我们的意思,你们的领土又是战争最初的焦点,但这次战争却把整个希腊都卷到里面去了。[15]

上述这些材料中,前四条涉及第一次波斯远征,后面的则主要涉及薛西斯远征。薛西斯入侵希腊则是古典作家眼中的希波战争。[16]总体看,这两次前后相隔十年的战争其目的和意图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17]。这个目的表面看包括两个方面:征服新领土、报复雅典和厄立特里亚。

现代学者更多的是立足于前一点来评价希波战争的性质,认为希波战争是波斯对希腊的侵略战争。当然,这样结论还可以得到另一重证据,即从外在形式看,波斯的军队进入了希腊的境内。但是,判断战争性质外在形式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更主要的还是看战争发起方的主观目的和意图。上述材料表明,波斯的战争目的有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方面孰轻孰重?还是同等重要?这个问题令人困惑。

分析上述材料,支持“征服新领土”(观点一)的材料有4条(材料2368),支持“报复雅典、厄立特里亚”(观点二)的材料有8条(材料145710111213),材料9则同时支持两种观点。观点一的4条佐证材料中有两条是波斯一方的领导者的话语(材料29),两条属于希罗多德对玛尔多尼乌斯行为的转述(材料68),一条属于希罗多德对波斯军队远征的评价(材料3)。观点二的佐证材料有9条,其中来自波斯领导者的话语有四条(材料1579),来自希罗多德个人的评价有1条(材料4),来自希腊世界内部的表述2条(材料1112),来自波斯军队内部的表述2条(材料1012)。上述分析表明,更多的材料有利于观点二。

希波战争前夕大流士要求雅典迎回希比亚斯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观点二。雅典僭主希比亚斯被驱逐后拒绝了马其顿和帖萨利亚人的挽留,定居在小亚细亚的西格昂。他在阿塔佛涅斯面前大肆诽谤雅典,他使出浑身解数,力图使雅典屈从于他本人和大流士。雅典派使者到萨迪斯,劝请波斯人不要听信这些雅典流亡者的话。但是,阿塔佛涅斯则要去雅典迎回希比亚斯,被雅典拒绝。[18] 此后,希比亚斯死心塌地地投靠了波斯,公元前491年他随波斯军队来到希腊,正是他将波斯军队带到马拉松。[19]薛西斯出征希腊之前,曾经一度犹豫,这时,庇西特拉图家族也派人来苏萨答应尽一切力量帮助波斯,[20]庇西特拉图家族成员后来又随薛西斯入侵希腊,在雅典他们向被围在雅典卫城的居民提出投降条件。[21]希比亚斯和庇希特拉图仅仅是作为“向导”随波斯军队来到雅典吗?对于一心希望恢复昔日政权的庇希特拉图家族来说恐怕不会满足于此,尤其是希比亚斯当时年事已高,亦即不适合于做向导,事实上,波斯军营中还有其他人,如奥诺玛克希图斯,这个人建议薛西斯在赫勒斯滂海峡修建浮桥,这个建议被薛西斯接受。[22]因此,我们不能排除波斯军队想扶植庇希特拉图家族复辟、组建听命于波斯政府这种可能性。而这种外交策略更多的属于“报复”,而不是统治雅典。薛西斯登位之后,以继承父祖的政策相标榜[23],甚至薛西斯入侵希腊的行军路线都与大流士的行军路线相似,那么薛西斯也不会改变大流士的希腊政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波斯对希腊半岛发动战争以“报复雅典”为主,“征服领土”为辅。

二、希波战争中波斯基本实现了预期目的

评判战争的胜利一个根本的方法就是看战争发动方是否达到了目的。那么,波斯在战争中达到目的了吗?

在第一次希波战争中,大流士发动了两次战争,公元前492年,大流士第一次远征希腊。波斯军队分为水陆两路,沿希腊半岛海边南下。波斯海军进攻塔索斯人,塔索斯人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他们的陆军则征服了马其顿,在色雷斯波斯军队征服了布里吉人,但波斯军队也遭到沉重打击,统帅马尔多尼乌斯受伤。加之,波斯海军遭到风暴袭击,于是波斯撤军。[24]

公元前491年,塔索斯叛变,大流士派军征伐,塔索斯按照大流士的命令拆毁了城墙,驾船迁徙到阿布德拉。[25]接着大流士派人到希腊半岛诱降,希腊大陆上许多城邦都“献出了水和土”(意即“投降”),所去过的所有岛民也是这样,其中包括著名岛国厄基纳。[26]

公元前490年,波斯军队横渡爱琴海,首先进攻纳克索斯岛,纳克索斯人没有迎击就逃到山里躲起来,部分被波斯所俘,然后,波斯将他们的都城和神庙大火焚毁。[27]此后,波斯海军驶向其它海岛,波斯显然征服了这些岛屿,提洛岛的居民望风而逃,[28]波斯则从其它岛屿得到一些人质,还掠走了一些人作为士兵。只有卡里斯图进行了反抗,但波斯大军围攻,最后还是不得不接受波斯的指令。[29]接着,波斯军队来到尤卑亚岛,围攻厄立特里亚,经过七天的围攻,波斯攻破厄立特里亚,焚毁了所有的神庙,掠走了所有的俘虏。[30]

接下来,波斯军队来到马拉松,在这里遭到雅典军队的抵抗。希罗多德宣称是役雅典牺牲192人,波斯损失6400[31]。这个数字可能有夸张之嫌,按希罗多德的说法,雅典方面的军事执政官、一位将军,还有许多其他知名人士均牺牲于战场。[32]如此看来,雅典方面的实际损失也不小。但是马拉松战役并没有真正击退波斯军队。波斯海军绕过苏尼昂海角,驻扎在法勒伦附近。当时的法勒伦是雅典的港口,庇里乌斯港还没有兴建。波斯军队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起航返回了亚洲。[33]

显然,在两年多的征战过程中,从整个战局来看,波斯并没有失败,波斯军队几乎所向披靡,无论是北希腊地区还是爱琴海岛屿或逃跑、或投降、或被征服。正如希罗多德所说:“在薛西斯出征之前,波斯人的总督已经遍布色雷斯和赫勒斯滂地区了。” [34]虽然波斯在马拉松遭到失败,但是,这场胜利并没有阻止波斯军队继续南下、进抵雅典边境的进程。波斯军队回到亚洲主要不是因为希腊和雅典的抵抗,第一次是因为自然因素(风暴)而被迫撤退。第二次则是在波斯陈兵雅典近海、炫耀了武力之后主动撤退。从这个角度看,波斯已经达到了目的。

公元前480年,波斯第三次出征。据称,薛西斯从色雷斯地区的多利斯库斯出发远征希腊,一路上,他将所遇到的每一个民族都强迫加入自己的军队[35];薛西斯大军穿过色雷斯人的领土,凡是居住在沿海地区的部落都应征加入海军,凡是居住在内地的部落除了萨特莱之外都被迫在陆军服役;[36]在阿堪苏斯,波斯水陆军队分开行进,在塞尔玛集合。海军驶过阿索斯运河,进入辛古斯湾、塞尔玛湾,然后绕过帕涅利半岛,在沿途每一个城市都征收了船员和兵员。[37]那些被征收兵员的地区显然已经被波斯征服了。在塞尔玛,波斯派出的使节回来,表示投降的城邦有:帖撒利亚人、多罗普斯人、爱尼恩涅斯人、伯莱比人、洛克里斯人、玛格涅西亚人、玛里斯人、弗提奥提斯人、底比斯人、除普拉提亚和塞斯皮亚之外的所有波奥提亚人。[38]为了抵抗波斯进攻,希腊曾经派军队在帖撒利亚北境防御,但当波斯大军南下时,希腊军队迅速撤回科林斯地峡,原本摇摆的帖撒利亚彻底投降波斯。[39]不久,波斯和希腊军队在温泉关鏖战,波斯军队获胜。接着,波斯军队在帖撒利亚人带领下进攻佛西斯地区,他们对佛西斯的全部国土大肆蹂躏,将城镇和神庙付之一炬[40]。此后,波斯军队穿越已经投降的波奥提亚地区,兵分两路,一路指向德尔菲神庙,在这里波斯军队遭到失败。[41]希罗多德对希腊战争的胜利大多浓墨重笔,重点渲染,但不知为何对此次胜利一笔带过。另一路攻入阿提卡,在那里“肆意劫掠,焚烧一切”,包括雅典卫城。[42]波斯海军再次抵达法勒伦港,[43]随后发生著名的萨拉米海战。

总结这段时间的希波战争,波斯无疑取得了胜利。

三、希波战争后薛西斯安然撤军

传统观点认为温泉关战役之后,希腊海军在萨拉米与波斯海军决战,最后打败波斯军队,战后薛西斯担心希腊军队乘胜追击截断赫勒斯滂海峡的浮桥,仓皇逃跑。

其实,萨拉米海战中波斯的海军更主要是败于自然因素,而不是希腊海军。温泉关战役之后,希腊海军撤退到萨拉米湾,这里当时还不是海港。而波斯海军则进驻雅典港口法勒伦。由于底米斯托克利的通风报信,波斯海军封锁了萨拉米港的出海处。此时,波斯陆军控制了沿海地区,海军封锁了港口,希腊海军在四面重围之下,结局可想而知。但是,当此季节,地中海上常常刮大风,这一天,地中海上有刮起大风,恰在此时,史书认为这正是底米斯托克利的过人之处,海浪汹涌地通过地峡。普鲁塔克正确指出:这些风对希腊船只危害小,因为希腊的船只船体小、吃水浅(这一点与希罗多德的说法截然对立),而对波斯船只却是致命的打击,因为波斯船只体积大,有高耸的甲板和突起,启动时速度慢,海浪给了波斯船只沉重的打击,并将船只的侧舷暴露给希腊海军。[44]正是这场大风导致了波斯海军大乱,而希腊海军在港内,躲过一劫。希罗多德也说战后有一场颇大的西风将许多破败的船只吹到阿提卡海岸。[45]

这场战役也没有给波斯海军以毁灭性的打击。据记载,“海战刚刚结束,希腊海军急忙打扫战场,以防波斯利用剩余的战舰再次发动战争。”[46]甚至直到第三天,希腊海军还担心波斯海军会从法勒伦发动进攻。[47]这说明波斯海军的战斗力并没有彻底消失。战后,波斯海军重新撤回法勒伦港,[48]而希腊海军似乎也没有坚守萨拉米海港,因为薛西斯为了掩饰自己撤军曾经修建了联通萨拉米岛的防波提,并将腓尼基商船连接起来作为浮桥和城墙。[49]

种种迹象表明,波斯海军确实在萨拉米损失惨重,但是这种损失主要不是由于希腊海军的打击而是自然因素使然,战后波斯海军实力还在,不可小视,实际上希腊海军甚至不敢进到提洛岛以东。[50]更主要的是,波斯的陆军实力依旧。薛西斯撤军的原因一方面是担心希腊人截断赫勒斯滂海峡的浮桥,[51]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冬季即将来临,因为希罗多德后来说到马尔多尼乌斯决定回到帖萨利亚过冬。冬季是最不适合作战的季节。[52]正因为如此,薛西斯回国不是仓皇逃跑,而是在精心安排之后从容回国。

据希罗多德记述,战后薛西斯一方面在萨拉米架设浮桥,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稳住希腊军队,一方面召集会议,安排撤军行动。他先安排赫尔摩提姆斯为儿子的监护人,带领他的儿子在哈利卡纳苏斯女王的护送下回到以弗所。[53]他们可能是从海路直接回到以弗所,因为这样速度更快。然后,他安排海军趁夜从法勒伦悄然撤军,而他自己则率陆军继续驻扎在阿提卡牵制希腊军队,希腊海军看到波斯陆军还在原地,以为波斯海军还在法勒伦港,未敢轻举妄动,而是忙于自卫。[54]数天之后,波斯海军显然已经安全撤退了,薛西斯才沿着进军的路线退回到波奥提亚,再退回帖萨利亚。

在帖萨利亚,薛西斯挑选出30万精锐部队交给马尔多尼乌斯,留守希腊,自己则从帖撒利亚继续行军。回国途中薛西斯还与阿布德拉人缔结友好条约,把黄金的波斯刀和绣以黄金的毡帽赠送给他们。[55]据希罗多德说,薛西斯走了45天回到赫勒斯滂[56]。据估计,从帖撒利亚到赫勒斯滂海峡路程约为550英里,如果希罗多德的话属实,那么薛西斯的回程是比较从容的。[57]从这里,薛西斯度过海峡回到阿庇多斯,再回到萨迪斯,至此薛西斯安全回国。接着,护送薛西斯的阿塔巴佐斯率六万精兵回去接应马尔多尼乌斯,这显然是精心安排。不过,此时马尔多尼乌斯也率领留守军队进入了设置在帖撒利亚和马其顿的过冬营地[58]。阿塔巴佐斯见状并不急于南下,而是对在薛西斯回国之后叛变波斯的奥林苏斯和波提迪亚展开围攻。最后,奥林苏斯被攻占并被移交给卡尔西迪卡人,[59]波提迪亚被围攻了三个月,最后因为海啸导致波斯军队失利。[60]

薛西斯显然对他回国之后的希腊事务作了精心安排。他留在希腊的两位将领也是精心挑选的。统帅马尔多尼乌斯是大流士的女婿,自己的妹(姐)夫,曾经随大流士远征。马尔多尼乌斯野心勃勃,战前就希望将希腊征服作为自己的封地。因此,选派马尔多尼乌斯是当时波斯军营中最佳、最可行的人选。但马尔多尼乌斯好大喜功,短视少谋,刚愎自用,难堪大任。大流士为他选配了出生寒门但多智多谋的阿塔巴佐斯,阿塔巴佐斯在护送完薛西斯之后见机行事征服叛变的奥利苏斯,围攻波提迪亚三个月,普拉提亚战役中,他主张撤回底比斯城,以金钱收买分化希腊联盟;在力劝失败之后,预料普拉提亚战役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他未雨绸缪做好撤退准备,最后,他率领的4万军队安全回到亚洲。这些都显示出他过人的才干。这个组合既考虑了王室血缘因素,又配置了得力能干的军事人才,是当时情况下比较理想的组合。

马尔多尼乌斯在希腊先后两次派人拉拢雅典,要求与雅典建立联盟。这个策略的核心在于分化希腊同盟,与底比斯人提出“金钱收买、分化希腊,制造希腊人内部纷争,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如出一辙。[61]从马尔多尼乌斯拒绝底比斯人的策略看,他之所以能两次拉拢雅典很可能是奉旨行事,也就是说这个策略可能是薛西斯的安排。

总体来看,薛西斯回国不是因为失败而逃跑,而是为了过冬而撤军,回国之前他对此后希腊事务从人员到政策都作了精心安排。可惜,马尔多尼乌斯终究没有很好地执行薛西斯的政策,他居高临下地要求雅典与之结盟。这个傲慢的要求遭到雅典的拒绝。此时,他拒绝了底比斯人“放低姿态,以金钱收买、分化希腊”的建议,而是诉诸武力,派军队再次占领雅典城[62]。薛西斯回国之后希腊人中间本来已经出现裂隙,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各国退回伯罗奔尼撒半岛,在科林斯地峡修建城墙。[63]现在,他们再次面临共同的危险,不得不再次加强团结,共同作战。而当双方坚持不下时,马尔多尼乌斯再次拒绝了阿塔巴佐斯撤回底比斯、以金钱收买分化希腊同盟的建议,最终导致失败。

尽管如此,波斯在欧洲的领土也不是一下子全部丢失。公元前479年,米卡列海战之后,希腊海军赶往赫勒斯滂海峡地区,此时,海峡的西部地区仍属于波斯控制。双方在塞斯托斯对峙激战,一直持续到秋季。[64]公元前476年,色雷斯的爱昂城仍然控制在波斯手中。[65]

综上所述,在公元前492-479年的战争中,波斯一方基本实现了“占领领土、报复雅典”的战争目的,它占领了马其顿、色雷斯的许多领土,烧毁了雅典卫城、摧毁了厄立特里亚,在冬季来临之前从容撤军。由于战后波斯守将无能、战争无方,未能守住本已占领的波奥提亚、阿提卡等地区。但是,失去这些土地并不意味着报复雅典目的的失败。从这个角度看,波斯很难说在这场战争中失败,毋宁说它获得了胜利。

四、希波战争中波斯胜败易位的反思

无可置辩的是,在希罗多德的作品以及此后希腊罗马的作品中,波斯在希波战争中失败了,希腊在希波战争中的表现被人为美化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令人深思。胜败易位、美化希腊的学术发展过程来看,这种美化无疑在希罗多德的作品中就已经表现出来,并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对希腊、波斯在战争的不同表现同时存在与希罗多德的作品中,因此,对此问题的回答依然要回到希罗多德。

希罗多德写史的一大特点是“有闻必录”。这一写作特点是我们认识波斯胜败易位的关键。这一特色造成希罗多德《历史》的两大特点:一是缺少自己的深层次思考,由此也造成其作品的第二个特点,即公共记忆的色彩明显,透过希罗多德的作品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当时的希腊社会对希波战争的叙述。这种叙述来自于希腊社会的方方面面,希罗多德在广泛收集的基础上,只是简单串缀,而没有过多地添加个人的修改。因此,在希罗多德关于希波战争的叙述中,既有荡气回肠、豪气冲天的英雄主义壮举,也有平淡无奇、下里巴人式的现实主义行为。两种类型的记述中,前者显然经过了更多的人为雕饰,令人生疑;相反,后者却朴实无华,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正是前者造成了波斯胜败易位,而且制约了我们对希波战争的认识。

这一特色还引导我们透过希罗多德的文字叙述,从他所生活时代的历史现实和社会心理去认识问题。从历史现实看,导致这种易位的主要原因是希腊和波斯关系以及希腊世界内部国际关系的变化。希波战争之后,希腊世界和波斯帝国终成仇雠,彼此敌对成为双方关系的基本特征。在希波战争之后,雅典和斯巴达为争夺希腊的霸权竭力竞争。雅典和斯巴达争夺霸权早在希波战争之前就已开始了。希波战争期间,尽管双方还在勾心斗角,但直接的对抗没有了。希波战争之后,双方重新开始争夺,最早的事件当算对希腊联军最高指挥权的争夺,第一个高潮则是波桑尼阿斯被剥夺希腊联军最高统帅权。接着,雅典与以科林斯为代表的伯罗奔尼撒各邦之间发生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持续近十年。从公元前440年开始,雅典和斯巴达直接发生冲突,双方为争夺霸权摩拳擦掌,为即将发生的战争进行各种准备。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希腊世界,尤其是参与霸权争夺的主要城邦的社会心理发生巨大变化。首先,在希波战争的催化下,希腊世界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自我认同进一步强化。相应地,对波斯的敌意进一步强化。修昔底德曾经说到,公元前460年埃及爆发反波斯起义,雅典曾经派军队参加埃及反波斯的起义。波斯为了制止雅典,派人携现金到希腊,企图拉拢斯巴达等城邦发动反雅典的战争,但被斯巴达拒绝了。[66]公元前460年,雅典与科林斯、斯巴达等城邦正在发生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波斯的介入按照一般常理会受到斯巴达的支持。之所以被拒绝只能是斯巴达心有顾忌。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在希腊世界不可能如希波战争实际所发生的那样客观描述,势必要作出矮化波斯、美化希腊的叙述。

其次,为了争夺希腊世界的霸权,各个城邦竭力宣传自己、美化自己。在波斯成为希腊世界的主要敌人之后,谁成为抵抗波斯的领袖谁将赢得道义上的胜利,为自己赢得霸主地位增添筹码。因此,雅典和斯巴达都希望重新叙述当年的希波战争,屏蔽掉当年自己在战争不光彩的一面,夸大自己在反波斯战争的作用,将自己塑造成为反波斯的领袖。至希罗多德著述之时,雅典和斯巴达正在磨刀霍霍,为即将开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做准备。兵马未动舆论先行,这是战争之常理,雅典、斯巴达都需要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舆论上的准备。如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夕,智者希庇亚曾经向苏格拉底介绍他对斯巴达教育的认识,间接告诉了我们斯巴达当时的教育状况。他说,斯巴达人对雅典所盛行的教学内容毫无兴趣,雅典人追求演讲、辩论才能、崇尚数学天文等实用知识,而斯巴达人教育的内容都是古代英雄和人的谱系,城邦的历史[67]。希比亚认为当时斯巴达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公民尚武的美德。柏拉图这里的转述其实不够全面。我们很难想象,这时候雅典的教育会完全专注于演讲和实用知识,而置即将发生的战争与不顾,不对雅典人强化战争宣称。实际上,雅典势必也会像斯巴达一样,强化战争宣称。这样,刚刚发生不久的希波战争就成双方进行宣称战、舆论战的素材,双方都把各自在战争的表现加以美化。

最典型的莫过温泉关战役。正如笔者已经指出的,温泉关战役本身是希腊人的一次惨败,斯巴达对这次战争也是三心二意,没有竭尽全力,但斯巴达人却将300名将士的牺牲渲染成一次可歌可泣的英雄主义的壮举。同样,萨拉米海战,取胜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界力量,却被雅典渲染成主要是底米斯托克利的计谋,一个暗通波斯的叛徒被塑造成抵抗波斯的英雄。这种人为的宣染、夸张对雅典和斯巴达双方来说,获得了战争心理上的优势,各自都认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军队是希腊最勇敢、最强大。真如修昔底德所说,战争是个严厉的教师,颠覆了人间的行为标准。

总体来看,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并没有遭到失败。希波战争中波斯胜败易位完全是古典时期希腊社会心理改变的结果,是希腊世界主要城邦为了争夺霸权进行的战争宣称的结果。

 

 

AbstractThe Persian war is famous in the ancient world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authors, the Persian war mainly took place in 480, 479 BC, and the Persian main aim was to revenge Athens and Eretria, while to occupy territory was the second aim. In 480BC, Persia had taken Eretria and Athens' Acropolis by storm, realized the revenging aim, and retreated orderly after the Salamis Battle. Hence, Persia had not defeated at least in 480 BC. But after the Persian war, Athens and Sparta fell into competing for the hegemony, and started a large-scale propaganda, consequently, they embellished their performance in the Persian war in 480 BC. As a result, the failure became the winner.

Key WordsGreecePersia the Persian Warthe standard of failure or winner

 

 

作者简介:祝宏俊,1966—,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古典文明,著作多部,论文多篇。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斯巴达经济社会史研究》(项目号:13ASS001)的资助。

[1] 有人认为后一时段的战争仍然是希腊反抗波斯侵略的战争,只不过是从原先的内线作战转变为外线作战。(徐跃勤:《雅典海上帝国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64页。陈远峰、李惠良、李永锋:《试论希波战争第二阶段的性质》,《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1983年第二期。)有人认为从公元前479-449年之间的战争是希腊侵略波斯的战争;(林志纯:《世界上古史纲》(下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第三种观点认为这段时期的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争霸战争。(刘家和主编: 《世界上古史》,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233页。)笔者基本赞同第三种观点。

[2] 黄洋、晏绍祥:《希腊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3637页。

[3] Herodotus(以下简作“Hdt.”),V. 105. Translated by A. D. Godley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81。中译本可参阅希罗多德:《历史》,徐松岩译注,中信出版社2013年。

[4] Hdt. III. 134

[5] Hdt. VI. 44.

[6] Hdt. VI. 94.

[7] Hdt. VII. 5.

[8] Hdt. VII. 9.

[9] Hdt. VII. 6

[10] Hdt. VII. 8

[11] Hdt.VIII. 68.

[12] Hdt.VIII. 69.

[13] Hdt. VII. 157.

[14] Hdt. VIII. 102.

[15] Hdt.VIII. 142.

[16] 希罗多德关于希腊波斯之间的冲突只写到公元前479年米尔卡战役结束。修昔底德说: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是希波战争,但是那场战争在两次海战和两次陆战中,即萨拉米海战和米尔卡海战、是温泉关战役和普拉提亚战役,就迅速地分出了胜负。(Thuc. I. 23.)显然,在修昔底德看来,希波战争发生在公元前480-479年之间。罗马作家狄奥多罗斯说:正如通常所说,米底战争在持续了两年之后结束了。(Diod. XI. 37. 6.)——笔者注

[17] 这也是笔者认为这两次战争属于同一次战争的主要原因。——笔者注

[18] Hdt. V. 94-96.

[19] Hdt. VI.102

[20] Hdt. VII. 6.

[21] Hdt.VIII. 52.

[22] Hdt. VII. 6.

[23] Hdt. VII. 8

[24] Hdt. VI. 44-45.

[25] Hdt. VI. 47.

[26] Hdt. VI. 49.

[27] Hdt. VI. 96.

[28] Hdt. VI. 97.

[29] Hdt. VI. 99.

[30] Hdt. VI. 101.

[31] Hdt. VI. 117.

[32] Hdt. VI. 115.

[33] Hdt. VI. 116.

[34] Hdt. VII. 106.

[35] Hdt. VII. 108.

[36] Hdt. VII. 110.

[37] Hdt. VII. 121122123.

[38] Hdt. VII. 132.

[39] Hdt. VII. 174.

[40] Hdt. VIII. 32.

[41] Hdt. VIII. 35-37.

[42] Hdt. VIII. 50, 53.

[43] Hdt. VIII. 66.

[44] Plut. Them. 14.

[45] Hdt. VIII. 96.

[46] Hdt. VIII. 96.

[47] Hdt. VIII. 108.

[48] Hdt. VIII. 107.

[49] Hdt. VIII. 97. 关于薛西斯修筑防波提,罗易卜本据斯特拉波的记述称是在萨拉米海战后,徐松岩译希罗多德《历史》第452页注一也持此说。但查罗易卜本斯特拉波的《地理志》,薛西斯在战前计划修建此浮桥,但没有来得及实行,就发生了海战。(Strabo. IX. 1. 13.

[50] Hdt. VIII. 132.

[51] Hdt. VIII. 97.

[52] Hdt. VIII. 113.

[53] Hdt. VIII. 103, 107.

[54] Hdt. VIII. 108.

[55] Hdt. VIII. 120.

[56] Hdt. VIII. 115.

[57] 徐译希罗多德《历史》,第458页注3

[58] Hdt. VIII. 126.

[59] Hdt. VIII. 127.

[60] Hdt. VIII. 128-129.

[61] Hdt. IX. 2.

[62] Hdt. IX. 3.

[63] Hdt. IX. 7.

[64] Hdt. IX. 118.

[65] Thuc. I. 98.

[66] Thuc. I. 109.

[67] Plato, Greater Hippias Major, 284a-286b. Plato, PlatoVol. 4)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