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首页   研究动态   大家访谈   学者风采   古典今译   论著选刊   学术沙龙   古典学评论   缙云书评   研究资源   联系我们
南方周末:“伯罗奔”与学术创新
(发布日期: 2017-05-03 09:39:52  阅读:次)    
 

作者: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徐松岩

(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


        提起“伯罗奔尼撒”(Peloponnesus/Peloponissos),大家都知道这是古希腊一个地名,一直沿用到今天。斯巴达人在这里组建了希腊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创建了独特的军事教育制度,称霸希腊,许多城邦依附于它。到公元前5世纪,随着雅典海上霸国的崛起,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帝国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一场绵延27年的大战(公元前431-前404年)。我们习惯称这场战争为“伯罗奔尼撒战争”。


        本来,对历史战争的命名并没有多少特别的含义,大致能够反映其基本内容即可。比如说起布匿战争、英法百年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抗日战争等等,沿用已久,约定俗成,读者一看就知道大致是指哪场战事,至于其具体的起止年代,或许说法不完全一致,那倒不足为奇。数百年来,人们对于希腊世界的这场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一直称之为伯罗奔尼撒战争,未曾有人试图改动或对此提出异议。


        近年来国内有些学者别出心裁,将所有“伯罗奔尼撒”皆译为“伯罗奔半岛”,这样,伯罗奔尼撒战争就成了“伯罗奔半岛战争”,记载这场战争的修昔底德的名著就成了《伯罗奔半岛战争史》。例如前几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政治哲学文库”,已多次出现这样的新词,新近翻译出版的《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中“伯罗奔半岛战争(the Peloponnesian War,公元前431—前404年)”的题目下,有这样一段文字:本节地图的主题是“伯罗奔半岛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Thuc. I. 1. 1),后世的作家们又将这场战争称为“伯罗奔半岛战争”。


        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首先,从“伯罗奔尼撒”地名之源来看,希腊文原意为“伯罗普斯之岛”,无论音译还是意译将其译为“伯罗奔半岛”都似乎欠妥。这其中蕴含着古希腊人家喻户晓的英雄传说:爱利斯地区有座比萨城,其王奥诺马俄斯膝下有一独女,名叫希波达弥亚,有倾国倾城之貌。求婚者络绎不绝,国王受神谕警告,故意刁难求婚者,要求他们与自己赛车,胜者娶走公主,败者留下头颅。奥诺马俄斯乃战神之子,比赛从未失手,求婚者每每成为他的枪下鬼。伯罗普斯本为小亚细亚吕底亚王子,获悉公主美貌,也前来求婚,公主对这位俊美青年一见倾心,遂请求父亲的马车夫帮助她实现愿望。车夫在国王战车的车轴上动了手脚,导致车毁人亡,伯罗普斯因而赢得公主。其实,一位女子为了与意中人成婚,不惜引狼入室,设计弑父,这个故事本身就让人不寒而栗。它的原型无非是来自亚细亚的一支移民袭掠并征服前住民而定居于此。伯罗普斯迎娶公主后,通过联姻、战争等手段,逐渐蚕食、兼并邻近诸邦,势力不断壮大,最终成为半岛的统治者。伯罗奔尼撒作为一个合成词,由“伯罗普斯”(Pelops)与“岛”(nesos/nesus,实际上是希腊人将半岛误为“岛”,误解并不能改变此词的原意)两个字合成。修昔底德对此有如下记载。他说:“根据伯罗奔尼撒人的最可靠的传说,伯罗普斯来自亚细亚,当他携带大量财富来到这穷乡僻壤之时,起初因此而获得很大的势力,以致他虽是个外乡人,这个地区还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到了他的子孙的时期其势力大为增长。”可见,把“伯罗普斯”音译为“伯罗奔”未必合适,把伯罗奔尼撒的后半部分译为“半岛”, 既不符合音译规范也不切合该词的原意,只是生生地把音译与意译内容想当然地拼凑在一起。


        其次,从历史事实来看,改译后,用“伯罗奔半岛战争”替代伯罗奔尼撒战争,由此必然会衍生出许多问题和歧义。其一,古代历史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本意为以拉栖代梦人(或斯巴达人)为盟主的伯罗奔尼撒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这里的伯罗奔尼撒的形容词形式明显兼有地域的、族群的两重含义,但是核心意思是族群的概念,而不是地域的概念。修昔底德已经开宗明义地申明这一点。其二,人们之所以称这场战争为“伯罗奔尼撒战争”,那是因为雅典的主要敌人在伯罗奔尼撒。然而,这场大战波及了几乎所有希腊人的世界(修昔底德语),雅典的敌人在这个半岛上有,半岛以外也有。况且,战争中的敌友时常转换,伯罗奔尼撒半岛上不光有雅典的敌人,也有雅典的盟友,还有恪守中立的城邦。所以把伯罗奔尼撒战争称为“伯罗奔半岛战争”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


        其三,如果把这场战争称为“伯罗奔半岛战争”,容易使人误认为战争就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打的,那么战争中很多内容势必难以纳入这场大战中。譬如,当雅典人与伯罗奔尼撒人的盟友西西里人交战时,那些战事可以称为“西西里战争”,当斯巴达国王率军侵入阿提卡腹地,在狄凯里亚驻扎、蹂躏雅典田园之时,那场战事通常被称为“狄凯里亚战争”,当斯巴达人怂恿雅典的伊奥尼亚地区属邦发起暴动、叛离雅典时,那些战事习惯上被称为“伊奥尼亚战争”。按照修昔底德的做法,这些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局部战争,完全可以纳入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范畴,如果把它们纳入“伯罗奔半岛战争”,那就显得十分牵强了。


        由上可见,“伯罗奔”的制造者们,如同把克里米亚战争改译为“克里米亚半岛战争”一样,不能不说是一种生搬硬套、弄巧成拙的做法。这样的独出心裁,这样的“创新”,除了误导读者以外,对于学术的发展,究竟能发挥多少作用呢?